这里是对每月各事项进度所做的一个回顾,记录在阅读、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收获。这是写给自己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这些时光如同雁过留痕,能看到些许印记。

to-do-list 进度表

如同往常,第一个季度就这么倏忽而过。

天气异常炎热,却又乍暖还寒。昨天还是 30°,一夜之间又回到了 3°。

天气变得暖和,自然运动的积极性也变高了,保持住吧,维持住体型就好,至少不会有身材焦虑。

这个月喜欢上了晚上出去走走,之前是想着逛逛市区里的面包店,可后来发现看来看去也就那样。后面变成了,这散步的时候,保持一定的阅读和听播客,回到了两三年前的那个时候的样子。晚上夜深人静时分,找一条车流和人迹稀少的马路,龟速移动同时思考,也是颇为难得的平静时刻。

总之,很高兴能够找到一个专注的时刻。

人间四月天,一年中美好的季节,来了。

2025-3

书籍阅读

一本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传播较广的书,或者说喜欢阅读商业分析的人,比较推崇的一本书。

作者通过这本书,表达了她的一些商业理解,或者说更普遍层面的、对生活的洞察,提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只要是人的见解,这些理论就会有属于作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在行文表述上,也会有属于作者人生故事的印记。

当然,书中对于情绪价值的拆解,可能还是更多习惯理性思维的投资人获益匪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框架下来看待问题,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样子。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这本书其实有蛮多作者的感性认知,但就如作者所言,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正是这些独属于作者自身经历的故事,使得这本书更有温度,可读性更上一个台阶。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商业之外的,亘古不变的,沾染了人性的故事。」

真需求

我们当然要永远记得,这个世界不是由生意构成的,而是由生命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商业的演进,还是非商业的演进核心都是如何安放如此之多、如此丰富的生命,以及他们鲜活的生活。

——《真需求》

这一段很好地展现了一本商业理论书籍有温度的一面,可读性很好,所以才被很多人推荐。

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愿望,站到交易对手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一切。

产品价值 =功能价值 +情绪价值 + 资产价值

——《真需求》

这应该算是整本书关于价值部分的核心所在。

什么是人世间真正的奢侈?

是时间,是自由,是理想,是爱,这些是真正的奢侈,因为它们是这个世间最稀缺之物。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好,但我们普通人遇到压力,首先会放弃的一定是自由,是理想,是爱。

做一个工具人,完成指令,不付出爱,可以减少受伤。

做一件标准品,执行标准,不做原创,可以避免失败。

自由、理想、爱,是我们在求生道路上往往最早抛弃的。它们成了人类社会最稀缺的东西,也成了最珍贵之物,而它们才是所有大牌真正的内核。

——《真需求》

好的品牌,传达给受众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功能,而是隽永的情绪。

这就是世间的真相——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两个人站在同一双鞋里、秉持着同一颗心,没有两个人利益完全一致。

分歧无所不在,就如同地球的重力一样。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提到,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它只是一种情况、一种环境、一种生活现实;它像重力一样,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呢?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现实,然后学会使用它。

——《真需求》

这可能是一条非常残酷的认知,就是去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的分歧,与这些不同相处。

然而如果禀赋不同,生命能量的指向不同,内在的机制不同,吸纳能量、转化能量的模式不同,那么萌发于同一片土地的小植物们,假以时日,就会分化成迥然不同的样子。人和人的分野也是如此。人和人的差别,甚至比植物间的差别更大。

——《真需求》

在长期主义的视角下,人和人的之间,在 1 次、10 次、100 次之后,在 3 年、5 年、10 年之后,就出现了巨大的分野。


最近泡泡玛特又火了起来。

刚好看《真需求》的时候里面有提到,想起了很久之前被人推荐的这本书,那就趁此机会再来好好看看,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个一门怎样的生意。

读了之后,觉得之前自己确实是心存偏见的。的确,纵然还有很多不确定的疑虑无法让自己打消,但我需要去睁眼看看,现在这个世界,年轻人心中正蓬勃生长的变化,理解大家为何痴狂。

看完后,对于这样一家公司,对于王宁这个人,还是充满了认同的。至少这是一群有理想的人,正在做着他们充满干劲的事。并且他们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深刻理解和引领了这个行业的变化,相信长期主义,相信日积月累的经营。

祝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给出的评语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本打破偏见的书,也是了解泡泡玛特和王宁的重要读物。同时,尊重时间,尊重经营。」

因为独特

其实无用的艺术留存的时间比有用的东西更长。现在你去全世界的博物馆看到的东西是什么?都是无用的,都是设计和艺术。因为有用的东西先天就代表着它会退化,会被迭代。

——《因为独特》

这就是纯粹只有功能性的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地方,会随着时间生命周期衰减。

王宁:最大的意义是把我带到了北京,就像你并不知道你要干吗,但是它先给了你一张船票,把你带到了一个地方。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因为很多人读大学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勇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和工作的。就像现在如果没有特别的机会,很多人不会去纽约生活一样,多数人还是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勇气,只身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大城市闯一闯。因为你会想到一系列的问题: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要住哪儿?去哪儿找工作?到底该怎么办?我觉得我到北京对创立泡泡玛特是很核心的因素,如果在其他地方,创立不了泡泡玛特。

——《因为独特》

一个事要做成,需要契机生长的土壤。离开所在的土地,需要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需要摆脱关于“我”的执念,才可以无所畏惧。

王宁:坦白讲,我常说我们是典型的想做A,但做成了B,后来在C上成功,有可能在D上变得伟大。这句话的本质逻辑是:成与不成跟事有关系,但是也没有关系。当年大家对我们的评判和分析,认为我们值不值得投资,好或不好,都是基于事。比如之前报道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格子铺很火爆或者格子铺的问题是什么,但是对我来讲,只要我们团队还在,我们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学习,就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早就不是格子铺了。2010年的泡泡玛特,跟2012年、2016年、2020年或者2025年的泡泡玛特都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真正优秀的团队或者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大家会根据世界的变化去改变。

——《因为独特》

这跟科技互联网等变化迅速行业类似,投的是团队是管理层,适应变化的特性本身就是竞争优势。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是组织,是文化。

王宁:记得很多年前我说,我其实比较喜欢逆风飞翔。因为逆风说明你还在飞,说明你在长肌肉。顺风的时候当然很好,可以顺势而为,但也可能增加不必要的“肥肉”。高增长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但也会滋生问题,或者掩盖问题,这其实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警惕的。

——《因为独特》

逆风的时候,才能看清楚一个企业的韧性,一个人的秉性。


一本很容易让人握紧拳头、着急上火的书,每个故事背后都有各自难以言说的苦楚。时间会塑造人,会扭曲人。

书中节选的故事,很具有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所以也很容易抓住读者吧,总有一款能击中。

在我读的时候,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向幼儿园园长学习,去平和、包容地感受那些激烈的情绪,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去抚慰人心。如果做不到,至少先等一等,先缓一缓,不要那么着急让刺激得到回应,留出一段缓冲的距离。

同时我也认识到,没人可以成神修仙那样,内心没有情绪的波澜,只要是人,就会出现,不管是否能够被理解,是否被发现。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承认情绪的存在,认识到其就是会出现这一事实,而不是一味地刨根究底循因溯源。

我在评语中写到:「虽然故事的处理有点理想化,但却很有代表性。终其一生,人都要学会,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重新长大

很多的认知并不是靠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告诉我们,而是在我们身处某个环境、找到某个状态、遇到某个可以诉说的人之后,在自己诉说和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对自己讲清楚的。

——《重新长大》

能够对自己讲清楚,与自己和解,就已经是莫大的宽慰了。


这本书是随手翻开的,倒是很快地就读了过去。

因为自己在看待人事物时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而使得自己活得比较保守了,所以也算是来寻找解决方案吧。

书中倡导建立微习惯,而不是靠增强自我驱动力,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并且从行动中获得力量。

作者很坦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破除完美主义的人设,活出自我。

我写的评语是:「作者让我感受到诚恳和睿智,对于这一类书籍,行动远比理解重要,或者说需要知行合一。」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有些人始终意识不到,其实构成我们人生的就是这些小决定,我们之所以认为“我要减肥”“我要写一本书”这样的大决定更重要,是因为这些目标一旦实现,确实意义非凡。但回首过往,你会发现你错过了多少微小的时刻,如果当时你有所作为,把它们统统利用起来,你早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没错,正是这些日常的小决定(和小放弃)最终左右了我们人生的大走向。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能在一个让人随波逐流的世界始终坚持自我,是人生最了不起的成就。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精神崩溃或不知所措,这种差距彻底摧毁了他们不断进步、享受生活的能力。只有不完美主义者才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完美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人生苦短,不容我们一味求稳。对正常人来讲,100岁的寿命已经是极限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合理范围内洒脱地生活?这正是不完美主义者的特点。你也许因为那些所谓有力的借口而错过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到生命尽头,这些借口是不会给你成就感的。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那些成功改变了生活的人都知道,只要开始行动,相应的情绪就会产生。
请不要忘记: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思维和情绪要比通过改变思维和情绪来改变行动容易得多。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这一条对我尤为重要,在止步不前的时候,需要从行动本身获得正反馈,获得力量。

你不要妄想通过无视缺点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缺点,把它们当成朋友一样对待,你才可能真正彻底摆脱它给你的自信和思想带来的影响。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思考笔记

打磨得好的游戏,能够从素材文案中给人以深刻的领悟。

「真正的蜕变需要理解理性的双重性:它既是思考的指引,又是生命的律动。」

——崩坏:星穹铁道

在遥望生活的苦难时,单纯的理性计算可能会令人陷入绝望,那些只依靠理性的人往往走不远;而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能够同时倾听理性与生命召唤的人,反而更容易穿越艰难。

理性,既是思考的方式,也是生命的律动;既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成长的动力。

真正的理性,必然与生命相融共生。


泡泡玛特的双边网络效应可能已经逐渐成型,作为最大的连接平台,对于艺术家和消费者会形成最强的吸引力。这样也能吸引到头部的艺术家。

所以它才说自己是平台型企业,就像阿里巴巴连接实物电商的卖家和买家,美团连接服务商家和线下消费者,泡泡玛特连接潮玩艺术创作家和购买者,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连接的是提供情绪价值的生产者和消费情绪价值的顾客。

整个运营的架构、流程和标准,以及打造爆款的能力……构成了泡泡玛特的部分护城河。

还是要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才能得到沉淀。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

很早就记住了这句话,努力地告诉自己不要变得僵化,被生活的惯性所控制。

游戏往事

运营类的游戏不像买断制的体验类游戏,不可能等到结束的时候再来回顾,那就发几张近期的截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