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对每月各事项进度所做的一个回顾,记录在阅读、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收获。这是写给自己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这些时光如同雁过留痕,能看到些许印记。
to-do-list 进度表
人间四月天。
在等待和希冀中度过的一个月。
既有点焦躁不安,又似乎不疾不徐。
雨后的夜晚,凉爽而芬芳,雨水洗过的路面,不再有尘土的气息。
虽然阅读了很多关系类和觉知类的书,也通过科普视频涨了不少知识,可惜财报陆续发布的季节,提不起什么兴趣。也无妨,土壤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就再放一放。
充足睡眠,合理饮食,保持运动,身体和大脑都动起来。然后,循环往复。
迎接美好的五月。
书籍阅读
看到有人推荐,然后又特别想看一本关于行业和企业的书籍,再加上这个企业之前跟踪研究过,于是花了 4 天时间迅速看完。
很明显,作为内部人士,作者对美的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能够从高屋建瓴的视角来开展论述。
但同时,不足之处在于,受众更偏向于对企业管理和商业治理有所涉猎的读者,因为行文的结构和表达充满了行业术语,或者说官方措辞。并且作者自己也提到了,在不同的论述主体上,会出现重复展开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读过美的冗长的财报和研报的人来说,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一个最关键的点,那就是「美的为什么这么稳健」。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研究美的必读书目,主要侧重于美的的制度与管理,理解美的内生发展的逻辑,很适合作为财报之外的补充。」
更需要提醒的是,从来没有完美的事先设计,只有为了“活下来、活得好”而进行的不断完善,美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美的稳健增长法》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如此,看向未来的时候都是迷雾重重的。
在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美的文化的精髓。
——《美的稳健增长法》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虽然说起来很悖论,但也是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想明白了的一句话。
从来没有完美的组织架构,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组织设计就让企业发展一路坦途。所有企业都要从市场和战略出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组织模式,并且不断调整优化,不断进行配套体系建设。评价任何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的好坏,最终都要回到是否能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经营质量、激活经营团队、实现价值回报上来,这是永远不变的评价准则。
——《美的稳健增长法》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之间,合适的模式从来都没有完美一说,都是在不断适应客观现状,不断进化调整。
这正是充分授权的最高境界——组织内的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每个人都获得了方向感。整个企业因此处于一种“法治”而非“人治”的状态,不论其规模多么庞大,仍然以清晰、流畅、简单的方式高速运转。
——《美的稳健增长法》
这也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组织形态。依靠体系而不是个人,依靠制度而不是人来运转。
什么是好的渠道管理模式?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能规模化触达消费者的模式。新的渠道模式为什么能秒杀旧的渠道模式?是因为新的渠道模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当初电商模式对线下渠道的碾压式打击,正是因为线上渠道具备线下渠道不可比拟的成本效率优势。而现在纯粹线上运作也走不通了,那是因为许多企业线上线下打通了,成本、效率之争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电商渠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效率越来越低,成本却越来越高。
——《美的稳健增长法》
不断地往深处思考,脑洞大一点,渠道变革的终极使命,就是消灭渠道本身。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 DTC。
这本书同样也是最近很多人在推,可能推荐这本书的人,恰好也是书中观点的受众。本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想法,说不定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见解。
的确,对于习惯优化自己人生的人来说,或者喜欢研究推演事物发展规律的分析者观察者来说,这本书好的一点在于,恰好是按照这类人思考事物的方式来展开论述的,也就是站在这类受众的视角看待问题,所以很容易获得理性思考者的认同。
对于茫茫大众而言,再理性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剥离掉生而为人那感性的一面,关于如何更好的生活,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感受不同,阅历不同。
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真正去感知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一般。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
我给出的豆瓣评语是:「记住,“人生就是不断收集回忆的过程”。 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了,一语点醒多少梦中人。 」
就像沃伦·巴菲特说的那样:投资要趁早,等你到了一定年纪后,再来看积累了多少。许多投资顾问希望你趁早开始401(k)计划。很多投资建议都是,趁早开始!趁早开始!趁早开始!沃伦·巴菲特和其他投资顾问的目标是增加财富,我的目标则是尽可能实现“富有”的人生;我所说的“富有”是指体验、冒险及回忆上的富有——这些全是你赚钱的理由。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投资建议,那就是:投资人生体验,并且趁早开始!趁早开始!趁早开始!
——《最优解人生》
这个观点我之前是没有想到的,那就是人的体验也会遵从复利原则。就像好的书籍,会勾连出下一本好的书籍,体验也会衍生出新的体验。当我们去叙旧、去回味往事,去基于过去的故事展开新的人生冒险,何尝不是一种体验创造体验的过程。而这些都会在人生中沉淀下来,成为宝贵的记忆财富。
本书的前提是你应该关注自己人生的愉悦感最大化,而不是财富最大化,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目标。
——《最优解人生》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了,就是说,物质虽然是生活满意的基本保障,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是完全的正相关了。值得庆幸的是,对幸福的感知这种生理机制,在不同的物质水平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富足的人未必幸福,普通的人也可以获得生活的快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让这个世界保有了一丝丝可贵的公平。
无论什么人,只要考虑大额消费,都会面临类似问题。当然,何谓“大额”因人而异,常常是数量级的差异,但是对所有人来说,问题的核心是相同的:为了获得最大愉悦及产生最多回忆,最佳的花钱方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你现在已经知道我的部分答案了:投资那些值得回忆很久的体验;时刻记住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差;在生前就将钱给子女,而不是存着作为遗产;学会平衡当下享受与延迟满足。——《最优解人生》
投资于获得回忆的体验尤为重要,这也是自己的亲身感受了。
瞄准死前归零这个目标,你将永远改变你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从关注赚钱、存钱、财富最大化,转变为度过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生。
——《最优解人生》
耗费生命能量去获得金钱,然后再花钱换取生命体验。有没有办法,降低金钱这个中间环节的损耗呢?值得每个人去思考。显然是原则是,去找到耗费最小生命能量最大化金钱收益的过程,或者花小钱能获得极大生命体验的方式。当然,更好的是,尽可能直接通过生命能量去获得人生体验。
刚好是在关税大战之前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很凑巧。
老实说,之前自己是非常支持自由市场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的,虽然也会有一些疑惑,比如要如何能接受自己相对优势比别人差,从而只能去从事更低端的产业分工。看完这本书后,图景就慢慢地展开了。
并且这本书通过回顾历史,比较有说服力地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是如何选择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由市场和产业政策,都只是服从这一目标的工具罢了。
这本书本质上指引着人们,突破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问题,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政治利益冲突的真实世界。不仅仅是国与国,同样还有人与人。
我在评语中写到:「一本有助于突破主流经济学视野的书籍。在自由贸易和新自由经济学论调横行的年代,让人看到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看到平等贸易格局之后的困境。」
根据自由市场经济学,正是由于我们都像鲁滨孙,因此自由市场能发挥作用。我们清楚地知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最恰当地实现它。因而,应该让人们去做其想做的并且让他们知道哪些是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以及经济运行的最佳方式。
——《富国的伪善》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说,提倡人们去做自己具备相对优势的事情。这没错,但是不能静态的看待。人是会变化的,国家的经济结构的相对优势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动态的看待,经过产业政策和税收保护的扶持,国家的优势产业就可能具备里了相对优势。不仅能够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也顺理成章地实现政治目的。
如今所有的富国都曾使用过民族主义的政策(比如关税、补贴、限制外来投资)来促进其幼稚产业的发展,尽管所用政策的组合、时期和期限各有不同。
从历史上看,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富国的伪善》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特朗普发动的关税大战,只不过是历史上曾经反复上演的事情罢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抽象地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是好还是坏,而在于如何获得一种平衡,一方面需要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确保垄断带来的成本不会超过新知识所带来的收益。
——《富国的伪善》
这没毛病,但这也是分歧所在。富有的国家和地区希望通过更强的产权保护,维持既有的优势和攫取更大的利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希望能够奋起直追更加平等。主体不同,就没有平等可言,都在争夺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前面关于历史的介绍正是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
我一直强调,市场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要巩固现状。自由市场宣称不同的国家应该坚守最擅长的领域。直白地说,这意味着穷国应该继续从事它们目前在低生产力水平上的活动。但它们所从事的这些活动正是使它们贫穷的活动。如果想脱离贫困,它们必须违抗市场,从事一些能给它们带来更高收入的更复杂的事情,别无他途。
——《富国的伪善》
事实上,允许穷国更容易地提高它们的能力,也能更早地迎来这样的时代:不同国家间的差距非常小,因而不再需要“倾斜的竞技场”。
——《富国的伪善》
我想这也就是难以克服的矛盾:希望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以实现平等,但生物性的本能又希望扩大自身生存优势,因而不平等是天然存在的。
这本传纪陆陆续续读了好几个月。
本书的作者也是乔布斯官方传记的作者,并且恰好,马斯克身上也有很多与乔布斯类似的特点。
简要的说,那就是,他们都是疯狂不羁的家伙。
无疑,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同时,世界也害怕这样的人。
我写的评语是:「纪实文学,等一切尘埃落定再立传会更好。在残酷的世界里极速前进,需要疯狂的恶魔。」
馬斯克後來在開發產品時經常一再提到他所謂的「演算法」(the algorithm),這個演算法包含五要點檢核,第一點就是質疑每一項要求。
馬斯克一再告訴工程師,應該把所有的要求視為「建議」。唯一不可改變、必須遵守的是物理定律的要求。
——《埃隆·马斯克传》
保持质疑,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至少,马斯克让第一性原理出圈了。
他滿腦子想著地獄情節一般的前景,內心似乎充滿暗黑能量。他對著滿臉驚訝的觀眾說:「我期待和你們一起走過地獄,就如同諺語所說的,如果你正身陷地獄,只管勇往直前。」
他確實是在地獄裡,而且確實在勇往直前。
——《埃隆·马斯克传》
这句话来自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原文為: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思考笔记
这个月再一次表达对星穹铁道台词和剧本的喜欢。
万敌:掌控……你能掌控之事。待那无可逃避的命运降临时……再用你强有力的意志…反抗它的摆弄。
人生很多时候,面对命运对生出无力感,那种无能为力的焦虑,会让人失去斗志萎靡不前,以致于余生都在做最坏的打算。
然而万敌告诉了玩家,他会去怎么看待、怎么面对那些找不到解法的命运。
「在分享环节,大家的故事都非常精彩,在我身边,就坐着一位“夜魔侠”。
他有多年良好的投资成绩–年化增长20%;
他有非常大的阅读量–读完了老唐所有的文章,也阅读几乎身边认为有价值的投资公众号,阅读的书籍量也非常之大;
他有非常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是个盲人,却有着无比明亮的双眼。
听完他的故事,我想起了蔡志忠说的一句话:
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并不是体力最好的人,而是最想登上山顶的人。」
——来自公众号 东邪惜毒
这可以算是今天听到的最美好的故事了。
对于一个遭受到命运打击的人,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归属,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并且他还做得那么好,那么精彩。
在这条人烟稀少的路上,自己也是越来越能够感受到一种笃定,对生活的笃定。
不要在乎这个世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即可。
晚点:我们不仅把记忆和思考交给 AI,也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地把情感交给 AI 了。和大模型谈恋爱会有什么问题?有些人会说,这不过是娱乐、游戏。
王小伟:真人之间的爱情是极为丰富的情感活动——人的心灵很容易折断,但恋爱需要勇敢,一个人要把最脆弱的需求感展现给另一个人,才有机会在一起。一个十几二十岁的人,第一次说出 “我爱你”,想想都让人捏把汗。你爱的人可能会拒绝你,也可能没你想的好,但你却要给对方那么大的信念,这多不可思议。爱需要纵身一跃,不容易的。
但在大模型时代,情感活动变成了一种理性的筹划活动,大模型只能掌握理性说明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是没法编程的。特别是没恋爱过的年轻人,上来就问大模型怎么谈恋爱,得到全是显性化的爱情攻略,想要牢牢控制恋爱主动权——上来就是 “拿捏”。恋爱哪有主动权,它全是溃败。溃败揭示出人的缺乏,缺乏才互相需要 ……
讲得真好,爱需要展示脆弱,需要纵身一跃,不容易的。
一直以来,认为 AI 大模型的问题在于,太强了,而人是很弱的。
因为懦弱缺乏,才相互需要。
游戏往事
运营类的游戏不像买断制的体验类游戏,不可能等到结束的时候再来回顾,继续发几张近期的截图好了。
浮光掠影
四月份确实是很友好的一个季节,即便是小城市的一个角落,也有值得按下快门的画面。